冬至吃湯圓、吃餃子 飲水思源不忘本

每到冬至大約前兩天,就會開始有人潮不斷湧進賣場購買各式湯圓,商家也因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,推出各種口味的湯圓。美麗編也最愛吃湯圓這個習俗,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習俗喔!而這天也是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天!我們就繼續看下去!

早在周代,每年農曆10月會舉辦「大蠟」,「蠟」有「祭拜」的意思,祭拜一切神祇鬼靈,感謝眾神靈庇護,一直到漢朝把大蠟移到12月,因為距離過年時間靠近,便把冬至當作「過小年」或「增年」的節日,非常熱鬧!《清嘉錄》甚至有「冬至大如年」之說。

 

敬老

冬至,是華人史上最早的「敬老節」,賀冬要「履長」和「隆師」。履長,是指晚輩禮拜尊長,媳婦給公婆獻履獻襪,表示足履最長,祈禱長壽;隆師,就是敬師、拜師,這天是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的日子。

 

祭祖

閩台有俗諺:「冬至大過年,唔返無祖宗。」所有在外地的遊子們,都要在冬至趕回家鄉過節,表示年終有歸宿。通常會祭祀家中祖先公媽,或是各地宗廟舉辦的三獻禮,稱為「祭祖祠」或「進祖」。禮成後會設宴款待大家,臺灣稱為「食祖」、金門稱為「食頭」、澎湖稱為「食冬」。

 

吃餃子

「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」,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由來,是一段「醫聖張仲景」慈悲憐憫的故事。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後,走到家鄉白河岸邊,看見很多飢餓受寒的百姓,耳朵都凍爛了,他決定救治他們,但是他一回到家鄉就忙著替家鄉的人看病,忙得不可開交,但心裡還是惦記著那些窮困人家,於是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,架起大鍋,在冬至那天開張,給那些窮人施藥。他的藥名「祛寒嬌耳湯」是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熬煮,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,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「嬌耳」,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,張仲景就一直這樣施藥到大年初一,病人喝了「祛寒嬌耳湯」,身體變暖,到大年初一凍傷的耳朵都好了,又正逢過年,大家一起歡慶過年也慶祝耳朵好了,因此,在冬至和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來紀念張仲景的恩德。

 

神粉們看完冬至的其他習俗後,心裡有沒有覺得暖暖的呢?記得在冬至享用湯圓的同時,也要好好感謝家人和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喔!

發佈留言